"代料银耳之父”说中国银耳发展史
日前,中国食用菌协会银耳产业分会在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成立。
全国性银耳行业协会在食用菌重镇落地,平台与资源优势相结合,将促进古田银耳由高产低价向高质优价转型升级。
姚淑先---中国著名银耳专家、“代料银耳之父“在本次会议上被聘请为银耳产业分会名誉会长,他详述了中国银耳的发展史。
银耳原属野生,过去全国年产量只有10~20吨,因产量稀少只能供达官贵族和皇家食用。
1957年,上海市农科院陈梅鹏教授发明了原木栽培法,使全国银耳产量提高到200~300吨。可当时的银耳依然是出口为主,国内百姓还是吃不到昂贵的银耳 。
上世纪六十年代,姚淑先组织十几个青年在古田大桥公社把树木粉碎成木屑,加入适量的麦皮进行代料栽培试验,用生物载体技术,经过十年反复实验,才成功研发的优质银耳新品种!银耳单产较原木栽培提高了20倍。
1981年,姚淑先又采用棉织壳加麦皮进行栽培也获得成功,把原为“木生菌”的银耳变为“草生菌”,杜绝了银耳生产造成的森林资源破坏问题。
“代料银耳之父”姚淑先现场指导银耳栽培
代料栽培银耳产量的飞跃引起了古田全县人民的关注,姚淑先提议创办县级集体企业(真菌厂),并在县政府的领导下全面推广银耳生产技术。
时至2013年,古田县银耳年产量达到三万吨左右,全县70%以上的人民都从事银耳的原料采购、栽培和销售。农民的收入和银耳产量实现了双提升,姚淑先也被称为“代料银耳之父”。
2016年,历经13年,选用十几味“食药同源”食材组合成培养基,模拟野生成长环境进行培育,并采用生物载体和破孢缩体技术,姚淑先创造出了新一代滋补珍品“本草银耳”,命名为“圣耳”,并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《优质银耳胜燕窝》一书。
随着圣耳的出现,退休已久的姚老重新获得媒体的广泛关注。
近年来,每斤干银耳价格不如一般菜蔬,百姓吃一碗银耳还不到一块钱。代料银耳发展到产大于销,市场几近饱和。年逾古稀的姚淑先不安于现状,在深圳又组建起了实验室,选用食药同源的中草药作为栽培原料,经过15年的反复实验,于2017年再次获得了突破性成功,研发出本草银耳产品,随后在古田县进行了全面推广。
姚淑先表示,本草银耳原料成本是代料银耳的20倍以上,但单产量仅是代料银耳的50%,因此目前市场售价比代料银耳高出不少,消费者一时还无法接受。但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越来越重视,以及本草银耳营养价值的大力推广,相信在不久的将来,本草银耳也将被广大消费者所接纳。
2019年,东方卫视的《本草中华》栏目,对姚淑先进行特别专访,讲述了姚淑先花费了13年心血1000多次实验,最终培育出圣耳。
郑重声明: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,与本站立场无关。仅供读者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